廣公上人事蹟續編

其他開示(二)

◆我們向諸佛菩薩及歷代祖師學習,好好勇猛精進。
 

◆虛雲老和尚一件衣服破了補、補了穿,鬍子留了那麼長,有一餐沒一餐的,只為了了生脫死,勇猛精進,把身體都捨了。
 

◆出家是為了得到解脫,看能不能修到五蘊皆空?
 

◆少吃、少睡,把精神用在修行上。
 

◆出家要修行,不爭對不對,道心才會堅固。
 

◆人家叫你這樣做,你就這樣做,頭腦也不會去想別的法子,這樣比較好修行。
 

◆這個臭皮囊是借給我們住的,但我們卻往往為了它,造無量無邊的業。
 

◆我們團體能莊嚴,私底下也莊嚴自己,無論在那裡都莊嚴,如課誦時,外來人看大家都很莊嚴,會對佛教有信心,不認為佛教是消極的。
 

◆修學佛法,並不是什麼都不要,那會走偏的。
 

◆凡事不要太著相,相貌好不起歡喜心,相貌不好也勿起煩惱。
 

◆若你將地掃乾淨,師長硬說你沒掃乾淨,這時你若和他辯,這就是在家性情。若你能接受,說:好!好!我把它掃乾淨。這就是修行。
 

◆信徒拿東西來供養,是來求福的,即使是供養一根草,我們也要以歡喜心接受。若拿好東西來,我們為了這些東西起貪念,則不能悟道。若拿壞的東西來,我們把壞的煮成好吃的,則福慧雙修。若未能適當處理,反而批評人家拿這些壞東西來,自己起煩惱,並且造口業。
 

◆修苦行不是做很多,做事情是磨鍊自己的心。做事不能急,慢慢來,做久了自然熟悉,就會開智慧。事情應該怎麼做,不是刻意絞盡腦筋去想怎麼做,而是一看到就自然知道怎麼去做。(師父說五、六個人一天劈的柴,他老人家一小時就可以做完。)
 

◆凡事好壞皆不形於外,例如生病了,也不要讓人覺得你生病了。像師父雖有病,但誰看到師父都說師父身體很硬朗,也沒有人知道師父有病。
 

◆在家人整天忙碌地工作,就是追求名利、聲望,想在物質上得到享受,吃好穿好住好。而出家人工作,則為訓練頭腦,工作不求做多,也不用急,更不是想得到別人讚嘆,也沒有在追求什麼。穿的是求生西方的衣服,以前大陸叢林穿的是染色的麻布衣(在家人帶孝穿的麻布),吃的是很稀的稀飯,配的是簡單的菜,沒有像現在吃的是乾飯,又有這麼多的菜。
 

◆行住坐臥當不離佛,像印光大師、弘一大師這麼有修行的人都還要念佛,更何況我們凡夫,當把念佛視為第一要務,我們在世俗都已念過書,再去念佛學院、學講經,更增加愛情愛別離苦之念。世俗人把苦當樂,等到老來就怕死,放不下子孫。而我們出家人雖然修苦行,邊做邊念佛,日子久了,體會出有天堂、地獄、六道輪迴,慶幸自己出家,佛念多了,智慧也就開了,就有所覺悟,到老時不怕死,還有個西方極樂世界可去。
 

◆我們這裡能看到十方人,形形色色,雙雙對對。年輕出家眾愛情愛別之念較重,看到情侶時,若被環境所轉,對他們生起羡慕之心,則是沒道心,若認為他們這樣下去會墮落的,才是有道心。
 

◆師兄弟在一起,佛法可多談些,其他則一律不談,以免心散亂,不要參加人家的閒聊。
 

◆大家評論誰比較好時,自己不要參加意見,心裡明白就好。
 

◆急性就會無明,丹田也會無力。
 

◆起諸惡念時,不要執著,拍拍自己說:「你不要這樣子。」不可用處罰的方式,這樣沒有用,並會傷害自己。
 

◆要發宏願,別人都先成佛,我才成佛。簡單地說,凡事幫忙別人,助別人安住其心,安心修道,把所知道的,說給別人聽,令他增加智慧,他人先成佛,而我才成佛,不能有嫉妒心。
 

◆修行要靠自己去行,像一杯水,當你未飲之前不知其味,飲了之後,就知其味,所以要去行,才保證真實。
 

◆修行要修到動靜無掛礙,就是身在動時心不動,不被動轉,而靜時也沒有靜之念。又念佛掃塵埃,蓮花朵朵開,就是要提起正念,把惡念轉為正念。

◆隨人之情,合人之性。
 

◆修道人不談佛理而談俗事,這非出家人本分。以在家的俗事拿來出家用,俗氣未斷,怎能談到修行?
 

◆受戒是受「忍辱」,耳聽到別人罵你、刺激你,而不理會,那就是戒。
 

◆出家人衣食住要能淡泊,眼假裝不見,耳假裝不聽,像個傻人,這樣修下去,韋馱菩薩會擁護你,你到何處,人見如佛,建道場馬上有人擁護。
 

◆菩薩要度眾生,要先廣結人緣,看到信眾要打招呼,但不要攀緣,不要貢高我慢:我是出家人,你們是在家人。我們要知道吃、住、穿生活的一切費用,皆是施主供養的。
 

◆以後師父不在,不用煩惱,只要聽師父的話,念佛修苦行,於六塵好與壞,不用執著,要隨緣。
 

◆能在一天當中,平平靜靜念佛、拜佛、做事,沒有發生過失就好,不要想做什麼,無過便是功。
 

◆要做一位菩薩,不可自己好就好,別人管他死活。應把別人看得重要,自己沒關係,要利益他人,若只利益自己,無明煩惱就會一大堆。
 

◆做什麼事情才算是修苦行?就是一切都不計較,日常生活不起分別,就是修苦行。
 

◆自己的職事,自己量力而為,能做多少就做多少,不必請人幫忙,因各有各的職事,自己發心就自己做,不必麻煩別人,說不定會使人起煩惱。若他自己高興幫忙做,那就可以。做種種事,都是修行,不必計較。
 

◆不能生絲毫的瞋心,否則不能入道。
 

◆佛法不著於境界,如樂、明、空。輕安則樂;妄念少則明;不生念則空。如著於樂則生欲界天,著明則生色界天,著空則生無色界天。
 

◆自己本來的面目,是自己悟出來的,「聽」仍屬於六塵外面的境界。修行要怎麼修?要從食衣住上修,粗衣淡飯,去貪瞋癡。苦行是要我們得解脫,要清楚去的一條路——解脫生死。
 

◆若真心想修行,是各自的福氣,故應福慧雙修。要把舊業消掉,方法是拜佛、念佛、做常住的工作、不計較。若計較則生煩惱,即造新業。
 

◆沒根基的人,煩惱一大堆,即使你跟他講了,他也是不會明瞭。(煩惱不除,則好的不會出來)
 

◆師父以前在大陸承天寺什麼都看過,有的人講這樣,有的人講那樣……,後來就到山上修了(光是做做吃吃不能悟道,還是要到山上修)。以前比較好修,信徒少,事情做完,就自己用功,現在比較不好修,信徒遊客來來往往,絡繹不絕。
 

◆做什麼事都是無條件的,不要哀哀怨怨。
 

◆行住坐臥皆在念佛,定下心來念,便可覺悟到:我們的心一天到晚都在外頭,沒有觀照自己的心是否在阿彌陀佛上,不能把心放在信徒或外面的境界上。

◆佛菩薩的業、掛礙,就是眾生。
 

◆以前的人,師父試你的功夫,叫你鞋子倒穿,有根基的人,則跪下求師父慈悲教導,這是有智慧的人;愚癡的人硬要倒穿鞋子;沒有根基的人,則無明煩惱起,認為師父不對,故意找麻煩。
 

◆在家人會享福,去旅行……,雖然是很快樂,但旅行回來,頭ㄗㄚㄗㄚ,妄想多,頭腦不清淨。而我們衣食住雖沒有好的,但做完事,靜下來,靜坐念佛,頭腦沒有妄想,就會有正念。
 

◆以前寒山拾得看到人家辦喜事,拍手大笑:「你看他娶他祖母,吃他姑姨。」人家罵他們是瘋和尚亂講話。他叫一隻豬過去世的名字,那隻豬真的走過來,確實有輪迴。
 

◆我們出家也要度家人,最起碼要他們信佛,吃素、不殺生,這樣才圓滿。
 

◆問:怎麼念佛才專?

 師答:這也是執著,妄想來時不要理它,有時叫它不要打妄想,它還是要想,所以理了它就多了一個念頭,且愈想愈多,念佛要隨緣。
 

◆不要亂聽別人說,東聽西聽不知那個對,自己心中無主,反而易成散亂心,便成妄想,煩惱因之生起。
 

◆念佛定來即是禪,故說要有禪有淨土,有禪無淨土,披毛戴角還,靜坐念佛比較不會走錯路(出問題)。出家和在家不同,在家生活好像白天做夢,晚上也夢,做那種輪迴生死妄夢(著有色相)。
 

◆師父到現在,建立了承天寺這個道場,人眾不少,各路皈依信徒得依佛法、佛理種種事去修,師父是度人,予人種福田。
 

◆現在這個道場讓你們不愁吃、穿、住,而能安心修道。一方面修行,一方面開示指導,真正修行的目的要了解。你們沒有去過別的地方,你們不曉得,有的不知道在做些什麼。修行要認識好的就是不好的,不好的就是好的,煩惱即菩提,將它迴光返照,師父曾說過「鞋子倒穿」即此意。迷境即是正好修行之時,如果在這裡住不安,想到別處去,其實主要是自己不安,到那裡也一樣不安。你們現在壞的念頭很多,好的沒有體會,遇有境來很容易被轉走,還懵懵懂懂,所以還很危險。要知道你們現在沒辦法考,只能慢慢像照顧小孩子一樣,讓心安下來,才能修心。你們一定要守規矩,大陸叢林很嚴。
 

◆修行要福慧雙修,修到老時,福慧具足,則人家自然恭敬你。
 

◆去我相我執,才會開智慧,不去貪瞋癡,智慧不開;什麼事都怕怕的,也不會開智慧。
 

◆別人和他結惡緣,我們不受人家影響,也和他結惡緣,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,心要有主,我們要廣結善緣,未成佛先結人緣。
 

◆先治家再治國,師父把家喻為自己的習氣、無明煩惱壞種子,把國喻為大眾,此意即先去除自己的習氣、無明煩惱,再以自己的德行來感化人、統理大眾。
 

◆若自己對,別人硬說你不對,也要向人懺悔,修行就是修這個。錢要給你你不賺,就是說境來了,你不知修忍辱,反而起煩惱。
 

◆人家看得起我們,才供養我們,我們要有感激之心,好好修行。
 

◆在家什麼事都依賴父母,不知天地幾斤重,而出家後都是師兄弟,各人領各人的職事,把自己工作做好,較有獨立性。
 

◆工作之餘可看些經書,看什麼經書呢?只要把兩堂課誦深入了解體悟,照著去做,一定能了生死,如課誦裡的三皈依、懺悔文、一者禮敬諸佛……等。
 

◆什麼是粗衣淡飯?不是不吃飯,而是吃得飽,不是吃得好;穿得暖,能遮身,不是穿得好;睡得足,有精神就好了,不要貪睡,睡多易昏沈。若想搞些花樣不吃飯,身體搞壞了,不能安心修行,則枉費來出家。師父以前搞很多名堂,現在老了,知道錯了。
 

◆在社會上經過一陣磨鍊,來此更進一步地修行(忍辱),較易與別人相處。要有信心,說我一定可成佛,說可成佛,即有此願,才會更精進。不要經常說我……,都是「我」在作怪。在社會上喜歡穿漂亮衣服,來此便不適合,而是穿別人不穿的衣服。
 

◆說些笑話(幽默)融以佛法,這樣比較沒有煩惱。
 

◆出家人是講慈悲的,不是用世俗法來管人,要以行為來做給人家看。
 

◆要修到正念自己跑出來,那才好,一有正念出來,才會去分別怎樣才是正確的,知道怎麼去修。
 

◆修到有正念清楚時,耳朵聽好音壞音,就會感覺到不順好音(不聽好音),把壞音拿來修。
 

◆穿這件衣服,要修到任何事不掛礙,不掛礙人情世事……等一切,掛礙是多餘的。
 

◆怕、不怕,就是安定、不安定。不怕就安定,怕就不安定,怕是自己在怕,別人也沒在怕,是自己修不到,自己無主就害怕,怕多了就生煩惱,心不安定,也就會沒道心。
 

◆如有道心,慢慢修到四、五十歲來,無所掛礙,「老尼姑」這才有了一點自在,還不是很自在,若不悟道,雖到四、五十歲,煩惱仍在,且易成顛倒。

◆我們皆是帶業來的,故病苦多,少殺生,多念佛,就會消我們的業。
 

◆人是否難逃劫數和病苦?例如患心臟病,若能專心念佛,則心臟病會好,若心念佛,還想去看醫生檢查心臟病,則念佛歸念佛,病還是不會好,若能專心持佛號,則病好了自己還不知道。
 

◆學佛是師父開示一句,自己有所覺悟、體會,不是說得多,說多了那還在轉。
 

◆孝順佛祖,就是孝順父母。
 

◆念佛若沒正念,則想東想西,嘴念心不念,有願就會專心,不專心怎麼念佛?
 

◆念佛有很多障礙、妄想,念一句都不簡單。
 

◆無始以來所帶來的壞種子很多,若帶業來,再帶業去,則還在生死輪迴之中。
 

◆問:帶業來怎麼開智慧?

師答:多念南無阿彌陀佛。
 

◆要知道穿這件衣服是要做什麼的,出家了,要知道生死的意思。
 

◆要捨掉一切六根對六塵,如果對這世間還喜歡什麼,則臨終就現什麼來,要放得下,看得破,才會跳得過。
 

◆聽開示不是聽得多不多,而是聽得進﹑聽不進,聽得進也要會應用。
 

◆吃東西吃飽就好,若要求美香味,就是給嘴巴做奴才,胃腸多忙碌,吃太好,腦子又會亂想,易散亂著迷。一切簡單就好,只要吃得飽,肚子不餓,穿衣能遮身、能禦寒就好。
 

◆你們台灣還好,女眾能出家,要不女眾在社會上只有墮落下去,來出家再怎麼沒修,不殺生,看能不能轉個男身再來修行。
 

◆心裡壞的力量比較強,好的比較弱,好的說:「我是善的。」壞的說:「我是大善。」它每樣都要佔第一,這樣強欺弱,善的終被惡的捉走(壓倒),這樣最不好。
 

◆每天做事,把事情做好,心都在佛道上(念佛悟道),如掃地也會悟道——掃塵埃。
 

◆佛號要多念(這最重要)。
 

◆念佛還有感覺,還知道有念沒念,則是執著。
 

◆做事情要有計劃,不能隨隨便便草率了事,要把常住的東西,做適當圓滿的處理。例如一棵樹,未能給予適當的種植,誤把它糟蹋了,則我們就有過失。
 

◆說話要視個人根基而定,例如我們對有根基的說:「有了過錯能夠懺悔,罪從心起從心懺。」則此人雖有過,但經懺悔則清淨,不再犯過,能把心用在道上。對沒根基的人,就不能這樣說,若對他這樣說,他會認為:「反正做錯了,懺悔就好了。」這樣他永遠沒有辦法改過,永遠在懺悔。
 

◆出家人不分拜誰為師,只要能守寺裡的規矩,大家都一樣,大家都是佛子,若分得清楚,你是外來,我是……,則非出家人。出家人只要能好好依戒修行,修行得好,則到那裡皆受人恭敬,天龍八部也會擁護你,十方叢林皆可為家。
 

◆修行不講是非,不講「沒影」的事。
 

◆若人愛漂亮喜穿高跟鞋,則以後就有自然的高跟鞋可穿——投胎為馬。
 

◆有兩個人,一個醜,一個美,醜的認為自己醜,就濃粧豔抹,則愈塗愈醜,倒不如自然的好。
 

◆一個人的個性(脾氣)很重要,個性好,到那裡都跟人家和合,能隨順人家。但隨順有輕重之分,若是壞事,我們當堅持自己的原則,不要隨順壞事。
 

◆戒本有各個職事的規矩,要詳問才不犯戒,以後擔當職事,才能勝任、有寄託。
 

職事要一步一步、一級一級地按照規矩來當,不是統管的。
 

◆女眾出家都不容易,何況要到別處參學,所以要參自己(起心動念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),男眾方可到處參學。
 

◆心若在此,學了師父的德行,則到別處亦可安定。
 

◆出家做事與社會差很多,社會是追求名利,我們是修身、口、意。話有如刀,一句不對,可害多少人。(言多必失,少說話,多念佛)
 

◆每天訓練沒貪念,不亂說話,講話講佛法,求生西方。世俗的種子已夠多,不要再講這些俗話是非。
 

◆帶來的業善念少,惡念多,所以才要修苦行,消業障,才不想睡、不想吃。去掉壞念頭,才有正念,煩惱才少。
 

◆若著於色聲香味觸法,則智慧不能開,要想辦法去掉它。
 

◆修行要修到慈悲相,眼神讓人看起來很和藹慈悲。
 

◆用善巧方便之法,使父母入道,有善念,起碼做個天人。
 

◆若別人把做不好的事往我們身上推,亦要忍。以前人家說師父「怎沒把飯煮熟,叫人怎麼吃?」師父默然不辯,這才是功夫。
 

人若修好的話,即使到那裡,人家亦要找你,別人也喜歡和你講話。
 

◆一天都是壞念頭,沒正念。不要想有色相的東西,而是要想無色相的東西。
 

◆壞的意念跑出來時,若沒做或已做過,則內心求懺悔,不再犯就好。
 

◆掛單的人來時,不能有分別心,講人家好壞,讓人家不好修,只要他遵守規矩即可。
 

◆叢林每個人皆可掛單,掛單亦有規矩,也不是看好壞人才給掛單的。
 

◆職事都會做,到那裡都自在。
 

◆行住坐臥,自己去體會佛法,光陰易逝,莫放逸。
 

◆聽師父開示,覺得很好,好是好,好是師父的,還是要自己去行,自己去體會。
 

◆有根基的人出家就很清楚,很能體會出家與在家的好與壞,沒根基的人則不能體會出來。
 

◆若不能去體會道,雖是出家,仍是修在外境,心隨境轉,還很危險。
 

◆你們現在雖出家了,仍在茫茫大海中,找不出個出路。
 

◆要常看看穿的這件衣服,摸摸這個光頭,提醒自己的身份——僧,否則有時忘記了,此身雖在,而心常跑出去,自己不覺得,就不是出家心。
 

舉個例:自己昨天才做的錯事,今天見別人做,即笑人家那個樣子,而忘了自己昨天才做的。
 

◆父母親對兒女,常罵不聽,常打不痛。
 

◆問:意業難持,為無始來習氣沾染自然而現,如念起即刻懺悔,有無因果?

師答:意業未做出來,還在腹中,即懺悔則無因果,若做了即成身業、口業,則有因果。應時時刻刻有懺悔心,有懺悔心則善念就跑出來了,頭腦就明白,就知道該怎樣。戒有開遮,要看清楚,否則易被戒戒回去。無故可懺悔,未出家前做不如法的事,皆為無故。有故(出家後)則不能懺悔。懺悔不能超過三次(同樣的過錯)。意業不怕起念,只怕覺遲,隨犯隨悔。
 

◆若有鬥爭計較,則不會安定,不是他壞,是我們不會修,因自己怨恨煩惱而不安定,是你自己不安定而怕,不是他怕。什麼事都要用比喻的,過了就沒事,才會有正念。
 

◆有一甲者有吐痰的習慣,常常到處吐痰,恰巧碰到乙者有疑心,有一天甲在乙者前吐痰,乙者疑心甲者瞧不起他,結果兩個起了衝突。丙者知兩者的習慣,前來和解,從此兩人皆改過,不再吐痰,不再疑心。人的習氣不改,會給自己添麻煩,疑心對自己不利,給自己障道。當我們知道有兩者起衝突時,應予和解,不可再加油添醋,否則事情愈鬧愈大。
 

◆從前有一個人,和人講話時,總是東看看、西看看,故做神秘,讓第三者看到時,由於他的動作,給人的反應,就是他在說人壞話,其實不然。所以做任何事皆要自在自然,否則會添不必要的麻煩。
 

做事情是在磨我們。做事情若關心則會專心,一件事若會專,則其他事也都會專,邊做邊念佛,同樣的,一理通則萬理徹。
 

◆身為徒弟的人,若師父有再大的過失,我們也不能說,若我們聽人家說他們師父怎麼樣……,其實真把這些話說出去,則他們的罪都歸於我們,說四眾過罪。
 

◆出家了要知道出家的意思,不要被別人提著團團轉,自己要有主,該聽的聽,不必要的不用多聽,打哈哈就好了。
 

◆問:缽打破了,是否出家飯碗就丟了?

師答:這也是執著,若你的缽讓人給打破,因此埋怨打破你的缽的人,為了這個缽,你和人家結冤仇。
 

◆若有人想害我,則我們要想:大概過去我害過他,所以才這樣,我不能再和他結冤仇,我要度他。凡事都有因果,一針一線一句話,皆有因果,意同梵網經二十條。
 

◆看做事情就知道,做事專心用心,則學佛念佛也就專心用心。自己有感覺到,則工作中那裡不乾淨也會知道,就是地上一粒沙也知道(會感覺到)。即一件事人家說了,就知道該怎麼去做。
 

◆一個再怎麼沒修行的出家人,能持長齋、不殺生,沒有很大過失,則來生可</